挖礦進化史:原理、礦池與硬體全景解析

·

關鍵詞:挖礦、區塊鏈、礦池、ASIC、Stratum、算力、以太坊、比特幣、GPU、FPGA

什麼是挖礦?

用最一句話概括:「挖礦就是不停嘗試隨機數 (nonce),拼到哈希值符合難度條件,打包新區塊並獲得獎勵。」
在第三天建立的簡易區塊鏈裡,程式碼就像這樣:

while new_block.hash[0: difficulty] != '0' * difficulty:
    new_block.nonce += 1
    new_block.hash = get_hash(new_block, nonce)

只要nonce改對,就能「挖」出新區塊;算力越強、嘗試次數越多,成功機率就越大。

👉 想知道每天躺着也能讓算力幫你生幣嗎?點此查看最新收益估算


從單機到礦池:挖礦方式的演進

1. 原生節點挖礦

最初,所有完整節點(如早期 Bitcoin Core 或 geth)都內建 CPU 挖礦功能。只要同步完成資料,跑一條指令就能開始「單打獨鬥」。但隨著:

2. Solo Mining(單機獨立)

在區塊鏈早期,礦工稀少,自己跑節點、自己找nonce、挖到整筆獎勵全拿——這就是純粹的 Solo Mining。
優點:收益全收,意義浪漫。
缺點:算力門檻跟買樂透差不多,波動巨大。

3. Proxy:多台機器共用一張「出門證」

算力太低怎麼辦?在礦池概念普及前,人們先用 Proxy(代理伺服器)把巨量機器偽裝成「一台大機器」,把工作量匯總到同一個 IP,藉此提高命中率。
雖然解決了小算力問題,但 Proxy 仍屬「手工團隊」,分得獎勵的規則由各管理員自行決定,透明度較低。

4. Pool Mining(礦池挖礦):去中心化世界的「再中心化」

礦池把全球零散算力打包成巨型聯合艦隊:

目前以太坊、比特幣網路超過 90 % 區塊由礦池挖出。前三大礦池 ETH-Pool、F2Pool、SparkPool 就占全網 > 50 % 算力。這也引發「挖礦中心化」的爭議:區塊鏈精神明明是去中心,實際卻變成礦池中心。


Stratum 協定:挖礦門檻消失了

“Stratum不再要求礦工運行完整節點,大大改變了規則。” —— Bitcoin.org

礦工從此告別高耗電的本地節點,只需要算力與礦池簽約即可。


自建 ETH/BTC 礦池:算力要多大?

建礦池技術門檻低(各式開源節點在 GitHub 重生),真正難的是「誰來參加」。
透過簡單機率可算:

平均每塊時間日產塊數想要 99 % 穩挖一塊 → 最小算力
Ethereum15 秒5,760全網 0.08 %
Bitcoin10 分144全網 3.15 %

👉 一鍵試算你的礦池幾成算力才算穩收?

結論:自建 ETH 礦池只需 BTC 1/40 的算力門檻,難怪在以太坊社群「自建礦池」的想法特別活躍。


挖礦硬體:從家用 CPU 到 ASIC 巨獸

CPU / GPU:人人一台電腦就能挖

FPGA:模組化晶片

ASIC:為挖礦而生的終極武器


常見問題 FAQ

Q1:現在個人還能 Solo Mining 嗎?
除非腰纏萬 TH 或自帶核電站,如今比特幣、以太坊挖礦都已由礦池壟斷。個人可以轉向門檻低的「小幣」或參與 DeFi 流動性挖礦。

Q2:礦池收益分配是怎麼算的?
最常見為 PPS+(按份額保底)與 FPPS(含全網交易費)兩種。選池前先看「費率」+「算力佔比」+「打款門檻」三指標。

Q3:買二手 ASIC 機划算嗎?
檢查算力衰減、顯卡顆粒型號、電源瓦數、固件版本;二手 ASIC 常因性能衰減導致「買得便宜、用得心疼」。

Q4:未來硬體會再回歸 GPU 嗎?
若 PoS(權益證明)取代 PoW,GPU 又會轉向 AI、影像渲染;而堅持 PoW 的小幣仍可讓 GPU 發光。

Q5:自建礦池最怕什麼?
資安>營運>算力。駭客一次 DDOS 就可能把礦池幹掉;而沒人來挖,算力再多也只是「空城」。

Q6:挖礦還能避免中心化嗎?
結合「小型礦池同盟」+「抗 ASIC 算法」+「P2Pool 無伺服器設計」,是目前實驗最多的三大方向。


總結
「挖礦」從種子到森林,見證了密碼學、硬體與經濟激勵的完美共生:算力即是話語權,而礦池則像巨大共振腔。想要在區塊鏈世界真正立足,唯有弄懂這場「鐵與電」進化的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