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香港虚拟资产、代币化证券、虚拟资产ETF、稳定币FRS、VASP牌照、RWA、DLT、证监会、金管局、财库局
一、政策宣言点燃 2023 年:香港全面拥抱 Web3 的四大信号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于 2022 年 10 月发布《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一开闸就同时向市场传递了四项关键信息:
- 公链与 Web3 技术不可阻挡,香港选择主动接入而非封堵;
- 零售投资者“适度可及”而非“全面开放”,通过牌照与投资者分类逐级测试;
- “真实世界资产 RWA”将成为创新主轴,绿色债券、房地产、艺术品都可链上映射;
- 监管者将与业者同场实验——NFT、数字港元、绿色代币化债券三大沙盒计划同步落地。
二、代币化证券的两把“尚方宝剑”
2023 年 11 月 2 日,证监会连发两份通函,对“代币化证券”给出可落地的技术与管理规范。
2.1 《有关中介人从事代币化证券相关活动的通函》
该文件一出, 香港银行业、券商、基金经理 第一次拿到了清晰的“行动清单”。
要点速读:
| 新风险类别 | 应对姿势 |
|---|---|
| 拥有权风险(Token ≠ 法定权属) | 中介机构须核验链上/链下产权登记的一致性、做溯源尽调 |
| 技术风险(分叉、断网、合约漏洞) | 冷/热钱包分离、多签管理、智能合约第三方审计并公开报告 |
| 投资者适当性 | 代币化不会自动等于“复杂产品”,按底层资产属性重新评估 |
👉 想抢滩代币化债券蓝海?看这 5 步尽调模板就能少走弯路!
FAQ:
Q1:代币化证券是否必须再次申请“九号牌”?
A:如果基金本就符合“最低额豁免规定”,持牌法团无需“升级”。
Q2:链上转让何时视为“终局”?
A:需要向客户披露是链上结算还是链下结算的“最后一刻确认点”。
Q3:可否使用公链无许可网络?
A:不禁止,但若缺乏额外治理或监控机制,会被视为高风险并触发额外资本计提。
2.2 《有关代币化证监会认可投资产品的通函》
一级申购/赎回环节被重点盯防:
- 产品发行人须持续对代币化安排负最终责任;
- 拥有人名册需双重备份:链上溯源码 + 链下法定登记;
- 发行文件内必须用大号字体提示“本代币并非法定货币,存在技术故障风险”。
看完政策,你也许会琢磨:“披露要这么细,KPI 还能好看吗?”实际上,首批代币化绿色债券仅 8 亿港元额度,却引来 4.7 倍认购——因为合规度高,反而降低了机构资金入场的信用溢价。
三、虚拟资产 ETF 的“现货化冲刺”
继 2024 年 1 月美国 SEC 放行比特币现货 ETF 后,香港成了亚洲首个同步敲钟的市场。
3.1 香港 ETF 监管新框架
| 维度 | 期货 ETF | 现货 ETF |
|---|---|---|
| 获准时间 | 2022 年起已可获批 | 2024 年 1 月起正式接受申请 |
| 底层资产来源 | 仅受规管期货交易平台 | 香港持牌现货交易所可供零售用户交易品种 |
| 申赎方式 | 现金申赎 | 现金 or 实物 in-kind |
| 托管要求 | 链多重签名 + 运营商保险 | 冷钱包>95%,托管主体必须为香港持牌交易所或金管局认可金融机构 |
Q4:普通散户可以直接购买比特币现货 ETF 吗?
A:可以,只要 ETF 的底层资产被证监会认定为向零售用户开放即可,目前首批名单已出炉:BTC、ETH 两种。
Q5:基金管理人需要哪些硬资格?
A:升级后的 九号牌 + 至少 1 人拥有虚拟资产相关产品管理经验 + 2 年内无重大合规瑕疵。
👉 想成为亚洲首批现货 ETF 做市商?这里有一份完整的合规技术路线图
四、稳定币 FRS:2024 金管局“牌照战”刚刚打响
2023 年 12 月财库局 + 金管局联合咨询文件要点浓缩版:
- 仅限法币挂钩稳定币 FRS,算法稳定币被“一票否决”;
- 储备资产必须 1:1 实足 及“每日市值复核”;
- 发行主体只能是香港注册公司,CEO、CRO(风险控制总监)须长居香港;
- 最低资本金 = 2,500 万港元与流通量 2% 孰高孰低;
- 赎回权写在法理上:持有人可“随时按面值无额外成本兑换成港币/美元”。
4.1 持牌版图几何?
- 交易所持牌通道:只有持牌 VASP、受规管持牌法团、持牌 FRS 发行人、认可银行等 4 类机构可以向散户贩卖;
- 销售门关:非持牌稳定币只能卖给“专业投资者”,散户市场将由持牌玩家独享;
- 沙盒先行:2024 年 Q1 金管局将开放稳定币“监管沙盒”,抢占时间窗口等于提前锁定用户心智。
五、写在 2024:合规红利不可错过
过渡期限一览:
- VASP 牌照申请:2024 年 2 月 29 日前递交;
- 稳定币立法意见反馈:2024 年 2 月 29 日截止;
- 虚拟资产 OTC 立法咨询:2024 年 2 月 8 日至 4 月 12 日。
技术中立并不意味着监管滞后。相反,香港正在用“牌照 + 沙盒” 的双涡轮模式,把政策、资本、技术与人才快速聚拢。抢跑全球合规市场的唯一门票,就是第一时间读懂监管、落子布局、抢占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