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块链安全这条赛道上,每天都有新的攻击面出现。身处 Mysten Labs 的我,作为软件与基础设施安全主管,始终在思考:怎样才能把「被黑次数在过去 90 天里为 0」变成持续的事实,而非侥幸?今天借这篇文章,把我与团队在构建 Sui 和 Walrus 过程中沉淀出的 区块链安全策略、AppSec 工具选型心法以及团队文化落地经验完整分享给大家。
策略一:以「最安全区块链」为目标,而非口号
无论技术多先进,区块链安全最根本的压舱石是用户信心。假如用户担心睡一觉资产就没了,那么再优雅的共识算法也无人问津。因此,我们把“成为全球最安全区块链公司”从一句愿景拆成可度量的工程动作:
- 安全渗透进每一次 PR:从代码提交到合并,任何人都能明确知道引入了多少新依赖、是否触发了高风险函数。
- 0「不知情变更」规则:所有第三方依赖升级必须配有人工审查与自动回归双重闸门。
- “单点故障”零容忍:任何核心路径必须分布式冗余,且每日演练拆链、节点失效等极端场景。
衡量方式仍以「过去 90 天有无被黑」为核心 KPI,但背后还要观测正向指标——发现高危问题的平均时长、漏洞修复回归时间、开发对安全流程满意度等,确保目标从“别出事”升级为“持续进化”。
👉 想体验「零事故」区块链网络如何稳定运行?点击了解行业前沿安全监控方案。
策略二:让安全成为工程师的“默认选项”
Mysten Labs 是典型工程师文化驱动的团队,大多数成员习惯自下而上解决问题。我们的做法不是再用“安全警察”式的管控,而是让 安全体验 低到尘埃里——最安全的方式一定是最顺手的方式。
1. 去除摩擦力:把扫描时长从小时级降到分钟级
早期我们在 monorepo 上遍历依赖,10 小时的构建时间常让开发者抓狂。于是我们把 增量构建、缓存分层、并行静态扫描 三板斧一起上,平均 CI 耗时从 280 分钟降到 20 分钟,漏洞阻断却依旧精准。核心秘诀:只扫增量产物 + AST diff 只对比改动函数,避免“大炮打蚊子”。
2. 真诚体验: Security 团队必须吃自己的狗粮
我不信第三方满意度问卷,只信自己深夜改代码时被坑过几次。于是——
- 所有新上线的 DAST/SAST/SCA 规则,必须先跑我们自己的 staging 环境;
- PR Checklist 不自测不给合入;
- 谁写的阻断规则,谁就负责修复第一条误报。这招最狠却最有效,逼着我们把误报率压到 <3%。
经验:用测试 demo 永远体验不到真实 monorepo 里的地狱级依赖树,开发者才会在“真实痛苦”里促使工具进化。
3. 招聘心法: AppSec 必须会写代码
在我们看来,不会写生产级代码的安全工程师,就像在航母上指挥却从未开过战斗机。我们面试时会故意丢一道“实现一个线程安全的 LRU 缓存”算法题:主要考察候选人能否用工程思维拆解安全风险,而不只是背诵 OWASP Top 10。
关键关键词:代码能力、系统思维、攻防视角 一样不能少。
策略三:用“少依赖”打赢“供应链战争”
过去一年里,Log4Shell、OpenSSL 3.0 两次大规模漏洞让无数公司“连夜站立会议”。我们吸取教训,反其道而行:大道至简,让可维护的代码量 > 堆积如山的库文件量。
具体动作
- 函数级瘦身:凡是只在两个地方调用的外部库,直接内部重写 200 行以内替身类,彻底删掉 1200 行第三方依赖;
- 编译期瘦身:启用 feature-flag 修剪,Rust 侧最终产物体积缩小 37%,大幅降低攻击面;
- SBOM 可视化:每周自动产出依赖树热力图,直观看到哪些库“变色”(出现 CVE)立即淘汰。
工具数据靠谱,策略才会奏效
我们曾为 SCA/SAST 平台选型踩坑:旧工具误报多到工程师白名单都建不过来。最终我们切换到支持 可达性分析 (Reachability) 的新平台:它能告诉我们某条 CVE 是否真的会被触发,而不是“理论上可用”。转换结果:
| 旧平台 | 新平台 |
|---|---|
| 误报率 62% | 误报率 3% |
| 不支持传递依赖可达性 | 支持层层追踪 |
| 扫描耗时 40 分钟 | 扫描耗时 <5 分钟 |
真实案例:旧平台曾报 Node.js 下某个 lodash 模板引擎“高危”,新平台仅两分钟即指出该函数仅用于测试脚本,未被打包线上产物,果断降级为「推荐修复」。
👉 想亲身体验“零误报”AppSec 工具如何一夜之间改变团队效率?
FAQ:关于区块链安全实践的常见疑问
Q1:区块链节点开源程度高,岂不是更容易被 0day?
A:公开源码 ≠ 漏洞裸奔。我们通过持续模糊测试 (Fuzzing) 和形式化验证 (Formal Verification) 把核心路径的 Bug 直报 CI,每次新增 1 千行代码就会跑 50 万次随机用例,确保异常输入不会导致分叉或双花。
Q2:传统渗透测试和链上审计有什么区别?
A:传统渗透测试着眼于单系统,我们以「整个生态」为靶:从跨链桥、预言机、浏览器插件到前端 DApp,一站跑齐;更关键的是引入博弈论——邀请白帽子模拟 MEV 搜索者、抢跑机器人、女巫攻击者,逼真还原真实对抗环境。
Q3:治理合约升级如何避免后门?
A:采用 Move 语言的 Capability & Ticket 模型,权限必须拆分到多签 + 时间锁 + 社区公开讨论才能执行,任何一方都无法单方面修改状态机。
Q4:初创团队如何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对标 Mysten Labs?
A:先学会「外包不外包信任」。把核心共识与资产托管放在可信公链合约层(如 Sui),再在链外轻量服务层做最少必要业务逻辑。这样即使外部攻击也能把风险控制在非资产侧。
Q5:怎么衡量 XX 区块链项目到底有没有安全红利?
A:盯「三点一线」:
- 90 天内重大事故记录;2. 核心代码覆盖率与覆盖率增长曲线;3. 官方对白帽子赏金池金额及平均结案周期。三者同时好转,安全红利即在释放。
Q6:如何在 CI/CD 里不牺牲速度又保持安全?
A:用“多道门”而非“单扇大铁门”。网关层(GitHub Actions)用 Sub-Minute 扫;镜像层(Docker)用 Trivy 快速漏洞签;最后才进 Canary 全链路模糊测试。任何阶段失败可迅速回滚而非卡住发布。
结语:安全的尽头是持续进化
在 Mysten Labs,我们把过去单一纵深防御,进化为“愿景 × 工具 × 文化”的三维矩阵。区块链安全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而是一场 24×365 的接力赛——跑得越快,迭代越快,就越接近那个「0 被黑 90 天」的小目标。
如果你也在建设或评估最安全的区块链系统,希望这篇文章的三大策略能带给你新的切入点:用可度量目标牵引、用“无摩擦”体验落地、用“减依赖”思维护航供应链。愿所有开发者都能睡得安稳,而所有用户的资产,永远只在链上流动,不在风险里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