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关键词:韩国虚拟资产监管、虚拟资产用户保护法、加密货币征税、企业加密账户、台湾加密货币监管
韩国最高金融监管机构(FSC)在最新一轮会议中,正式拉开《虚拟资产用户保护法》第二阶段立法的序幕,同步确认将“允许企业投资加密货币”的审核结果尽快公布。与此同时,台湾如何应对这一区域监管升级浪潮,成为岛内从业者与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韩国新动作:从用户保护到企业进场
第二阶段法案的核心看点
- 交易所上架透明度:要求机构端披露代币经济模型、团队背景、风险评估报告,公开率对标证券监管。
- 稳定币专项规则:储备资产需托管在受监管的银行,每日公开审计报告,一周内赎回必须到账。
- 对等披露义务:加密企业需与传统金融机构保持同等信息公开水平,防止信息黑箱。
FSC副主席金素英在会中明确表示:
我们转向“系统级监管”,不仅要守护用户资产,也要让服务商与整体市场在同一法律水平线竞争。
企业加密账户即将落地
多个行业社群曾担心 韩国会继续对企业交易加密货币设限,但会议终于给出明确时程:
- 12次专案小组闭门讨论结束;
- 审核报告将于本月底公开;
- 通过后最快第三季开放企业开设加密交易账户。
韩国征税图谱:三度推迟的20%利得税
原计划 2022、2025、2027 三度延后,目前最新时间表:
年度 | 课税动作 | 税率 | 备注 |
---|---|---|---|
2022 | 未实行 | 20%+2% | 社区抗议推迟 |
2025 | 再次暂缓 | 同上 | 国家大选因素 |
2027 | 未定 | ≤22% | 或引入阶梯式征税 |
行业人士预测:若第二阶段监管于2027前完全落地,20%利得税可能与新政同步生效,形成“监管+税收”双轨并行。
台湾现状:规则混沌下的监管隐忧
法源碎片化:只有“洗防”无“专法”
- 洗钱防制法第六条规定:2023年11月生效,要求虚拟资产服务商(VASP)登记、尽职审查交易对手。但该条文对VASP定义抽象,至今仍有地下币商“误触”案例。
- 加密货币课税争议:财政部提出“未出金也需申报”,却因两大问题引爆民怨
1) 无法确认境内交易详细数据;
2) 财政部与金管会的监管口径不一,导致“证交税、所得税、营所税”三种税制需要投资者自行判断。 - STO证券型代币:韩国已着手立法,台湾仍停留在“金融科技创新实验”沙盒阶段。
社区声音最集中的三大痛点
- “不教而诛” vs “无罚则不上路”
先在灰色地带鼓励创新,再以追溯惩罚补洞,市场信心屡次受挫。 - 涉外数据调阅困难
多数交易所伺服器位于海外,稽征机关难以获得完整KYC与交易流水,征税沦为“自证申报”。 - 专业人才缺口
传统银行与税务官员对DeFi、NFT、跨链桥等细分领域理解不足,增加沟通成本。
台湾会否跟进韩国?情景推演
维度 | 韩国(可借鉴元素) | 台湾可能进展 |
---|---|---|
立法节奏 | 分阶段、高密度听证 | 行政院协调三部会(财政、金管、法务),最快2026提出草案 |
稳定币规则 | 银行托管+钉住韩元 | 台版“金融支付代币专法”2025Q4前送审,倾向与合作金库等大型行库试办 |
企业理财 | 开放加密货币作为法人资产配置 | 上市柜公司先行试单,证券商联合托管方案先行 |
税收 | 延后2年观察监管效应 | 若2026法案落地,可能同步配套“延后1年征税”让市场适应 |
给投资者的实用策略
- 关注法人投资开放时间表
企业仓位一旦启动,交易所“永续资金费率”与“现货折价”将出现剧烈变化,可提前用小额切单测试流动性。 - 熟读稳定币新规
若台湾采用“银行托管保兑”机制,韩元稳定币KRWb、未来可能推出的TWDb套利会出现跨所价差。 - 税收预演
使用链上分析工具先把2024全年交易流水导出,试用会计师发布的“虚拟资产税务试算表”,提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