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核心:撤除事前许可,推行风险自负
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SC)本周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释放了“加密资产上市”监管思路的重大转向:交易所想上线数字资产,今后无需等官方一纸批文,只要项目符合既定标准,就可以直接挂牌交易。
此举整合了全球两大关键词:上市效率 与 合规风险。对从业者而言,新政策不仅意味着更短的产品上市周期,也把资产安全审计与反洗钱责任一并压到了交易所肩头。
为了读懂这项变化,我们先拆解最关键的三句话:
- “无需事先获得监管机构明确批准”——传统金融里的 IPO 路径被撤除,“先上市后审查”成为默认节奏。
- “交易所承担全部责任”——变相调高运营方实质合规缺口的代价,谁挂牌谁兜底。
- “已在符合 FATF 标准的平台交易满一年”——缩短反洗钱验证周期,又引入“先行交易记录背书”的方案,降低散户踩雷概率。
哪些数字资产能自动进入交易所?
为了兼顾交易所竞争力与投资者保护,SC 给出了清晰的“可上线清单 + 高风险问询清单”二合一方案。规则看似繁琐,实则把住了两条主线:技术安全与金融诚信。
可自动上线标准速览
- 安全审计报告公开:由专业第三方完成,报告细节必须全文披露。
- 链上透明度达标:地址可追溯、共识设计无匿名后门。
- 已在符合 FATF 标准的交易所挂牌 ≥12 个月:相当于全球主流交易所用交易量帮你做KYC/AML压力测试。
待业界补充意见的高风险类别
资产形态 | 监管疑虑 | 提及关键词 |
---|---|---|
隐私币(如 XMR) | 高匿名性带来的洗钱、恐怖主义融资风险 | 隐私币 |
迷因币 | 价格严重受社群情绪影响,波动性极高 | 迷因币、社群热点 |
交易所平台币 | 潜在利益冲突、内幕交易 | 交易所自有代币 |
新兴实用型代币 | 市场需求低、易被操纵 | 低流动性 |
马来西亚市场玩家普遍认为,将“是否开放隐私币”与“迷因币波动性容忍度”两道难题抛向公众,颇像一次“全民压力测试”,监管机构借此提前观察社会舆情,避免失误买单。
更高门槛的“托管新规”
在上市效率提升的同时,SC 用“资产托管”和“公司治理”两根杠杆,拉紧了用户资金安全的高绳。
资产隔离必须做到位
- 交易所自有资产 vs 用户资产 100% 物理隔离,钱包地址实时公示。
- 破产清算顺位 明确为用户债权优先,杜绝“债权排队”的灰色操作。
高管坐镇 + 强制托管许可
- 要求交易所 常驻马来西亚 的 高级管理人员 专职负责钱包管理;姓名、履历需在官网披露。
- 未获数字资产托管机构牌照或聘用持牌托管人的交易所一律禁止开展托管业务,斩断自托管风险。
新法规仍给到 12 个月缓冲期:如果交易所目前依赖第三方托管,则需在期限内完成托管牌照申请或更换持牌对手方。此举也被视为 SC 对 托管行业并购的阳谋——持牌方地位立即溢价,小托管商或迎整合潮。
草案时间表与后续焦点
- 7 月 15 日前:公众意见征集,任何个人或机构均可提交风险类别补充意见。
- 8 月初:SC 公布修订稿,确定高风险资产白名单走向。
- Q4 2025:新规正式落地,交易所同步执行资产隔离改造与托管牌照更新。
SC 一位非公开会议透露,这次“交易速度 vs 风险控制”平衡术意在将马来西亚打造成“东盟数字资产枢纽”。与新加坡对创新保持审慎、泰国拥抱 STO 的激进相比,马来西亚给出的参数是:72 小时 fast-track 上市 + 双层审计 = 可接受的合规成本。
👉 瞄准马来西亚下一轮政策红利?立即查看东南亚交易所开户流程
常见问题与解答(FAQ)
Q1:个人投资者能否直接投资隐私币?
A:目前拟议清单只是向公众征询,尚未正式开放。隐私币若想获批,必须补齐链上可追溯 + 安全审计双报告。即便开放,也需配合交易所的 AML/CFT 强化尽职调查 才能开户交易。
Q2:新规实施后,交易所是不是可以零门槛上线代币?
A:绝非如此。交易所虽无需等待监管批文,但必须完成 内部合规委员会审批 ,并对外公布 安全审计摘要。自评不过硬的资产,交易所不敢高杠杆上架,否则面临高额罚款与牌照吊销。
Q3:储藏用户资产的交易所一定要先拿托管牌照吗?
A:是硬性要求。若商铺仍用自己的热/冷钱包组合,需在新规生效后 12 个月内取得 SC 托管许可,或与持牌托管商签署 百分百覆盖托管协议,二者缺一不可。
Q4:原来的稳定币如 USDT、USDC 是否受影响?
A:属于“稳定币”类别在新规里被列为 潜在利益冲突。接下来 SC 会调研其储备披露频率、审计透明度及在马来西亚市场的兑换流动性。短期看不会下架,但审计报告频率或提高至月度。
Q5:新规会推高交易成本吗?
A:对确有技术储备与合规资本的头部交易所,新增成本可控;中小所可能因 托管牌照 + 安全审计 + 最低资本金 三项叠加而抬升平均交易费用 1.2–2.3%。投资者可关注 Maker-Taker 手续费折扣 与 VIP 交易量返佣,以抵消增量成本。
Q6:草案生效前是否可以先囤“可能上榜”的润名单代币?
A:有风险。草案存在较大变数,交易所可通过内部否决权将代币拒之门外;加之市场本身波动极剧,盲目 FOMO 可能导致流动性踩踏。理性策略:等待白名单尘埃落定,再评估 链上流动性 与 场外价差 后再行布局。
结论:效率与责任同频共振
从 上市速度 的骤然提速,到 托管责任 的全面收紧,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此番改革对加密行业的启示是:未来的竞争,拼的不是“谁最先拿到批文”,而是“谁最先把合规成本打成规模优势”。
在全球金融格局巨震的 2025,这一“东南亚小窗口”或许正是许多团队重新校准 DeFi 策略 与 CeFi 托管 的黄金时间。